
深秋时节,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病房中股票配资推荐,却有一片“花开正艳”的温暖景象。
“我看到了憨憨胖胖的老伴儿,胖手在笨拙地跟护士长学做太阳花的样子,我们全都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好久好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地开怀大笑了。”——11床爷爷的老伴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郑重交到吴主任手中。字里行间,尽是“折瓣绕茎间的欢笑”与“提笔落纸时的暖意”。
展开剩余82%重阳节前夕,科室里传来阵阵笑声。住院的老人们坐在床边,跟随小周护士的示范,用彩色扭扭棒专注地制作着“永不凋谢的太阳花”。金黄的花瓣、翠绿的花茎,在秋日暖阳中一点点成型,也悄悄点亮了他们久违的笑容。
秋季是老年患者入院的高峰期。科里高龄患者居多,多数老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情绪难免低沉。药物可以治疗身体,处方能够缓解疼痛,却难以抚平眉间的愁绪。于是,为了鼓励老人们动手又动心,科室精心策划了一场“指尖太阳花”手工活动——药物治病,花来治心。
科室提前两周便开始筹备。护士长对比了十几种手工材料,最终选定“扭扭棒”——它颜色鲜艳、没有尖锐棱角、可反复拆装,即便关节不太灵活也能轻松弯折。护士们还把动作拆解成“最小单元”,让老人们在每完成一步时,都能收获一份即时的成就感。
87岁的张奶奶举着刚做好的扭扭棒太阳花,笑得像个孩子。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是位反复住院的慢阻肺患者,也忘记了刚刚还在盼着输液快点结束。她只记得,自己把一根根不起眼的彩色绒条,变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太阳花。
83岁的王爷爷视力不佳,在小周护士的协助下,他将两根绿色扭扭棒交叉成“十”字,一手固定,一手匀速旋转。每一个动作,他都做得格外认真。
制作太阳花所需的“折折、卷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康复的智慧。扭转、对折、按压等动作,能有效锻炼手指和关节,比单纯做康复训练更有趣。亲手完成一件作品,还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帮助老人改善情绪。
爷爷奶奶们将做好的太阳花挂在床头,时不时取下来轻轻抚摸。看着他们欣喜的模样,医护人员的心中仿佛也被阳光洒满,暖意融融。愿这朵小小的太阳花,能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治疗的日子,吹散病痛,留住笑容;更愿他们往后的每一天,都能像今天这样,笑意盈盈。
一朵朵“永不凋谢的太阳花”,在老年医学科静静绽放。它们没有根,却深深扎进了每一位老人的心底。“医学的终点不是治愈,而是陪伴与尊严。”
十月是全国“敬老月”。重阳节作为传统中敬老孝亲、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情感。每年此时,各地都会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积极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
今年是我国第16个“敬老月”,主题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市三院老年医学科积极响应号召,围绕“健康、快乐、尊重、陪伴”四大关键词,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贴近老年需求、富有温度的“敬老月”活动——从住院老人的手工疗愈,到社区长者的健康讲堂,再到养老院的上门义诊,真正将“老年友善”从口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受、可带回家的幸福。
扭扭棒太阳花手工坊——让“动手”成为一味心药,帮助住院老人在金黄的花瓣间重拾成就感与欢笑;
社区健康小讲堂——将慢病管理、营养知识、跌倒预防等内容,转化为“家长里短”的贴心话,让科学健康理念走进柴米油盐;
科室健康公开课——邀请家属一同听课、提问、做笔记,把“用药安全”郑重写进家庭备忘录;
养老院义诊+床旁巡诊——将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装进义诊箱,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专业、贴心又便捷的医疗服务。
“敬老月”虽会结束,但敬老的脚步,永不停歇。——市三院老年医学科将继续把“老年友善”做成那朵四季常开的“太阳花”,让健康与笑容,长久陪伴长者走过每一个秋冬春夏。
图文 | 老年医学科 刁亚萍
编审 | 文宣部股票配资推荐
发布于:北京市兴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